(通讯员:于晓然 李丹,摄影:张朝 温洋)2025年4月9日,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教学骨干一行赴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走访调研,联合精仪学院、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及经管学院,在卫津路校区召开工程实践教学交流研讨会。中心主任倪雁冰、微电子学院史再峰、精仪学院杨志群和李吉宁、自动化学院伊国胜、经管学院叶雨潇,以及中心教学骨干教师参会,共商"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重构路径。 
倪雁冰对各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详细介绍了中心建设现状及实践教学转型难点,重点解析了项目制教学任务的设计框架与实施路径。倪雁冰系统阐述了中心未来建设规划:中心计划筹建智能产线,将系统制造和智能制造引入工程训练教学中;在“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锚定“技术夯实、创新赋能、创业牵引”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构建产教融合、虚实联动、Ai赋能的新型工程实践教育生态。随后,倪雁冰请各位老师对智能产线和课程建设提出建议,也请反馈所在学院师生对此门全校公共基础课的意见和改进方法。 
各学院与会老师结合自身学科特色提出了改革建议,展现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多元视角。微电子学院史再峰希望课程补强机械自动化实践模块,破解学生“重设计、轻制造”的短板;精仪学院李吉宁呼吁增设先进制造加工模快、工业级激光加工等实训项目;自动化学院伊国胜强调系统控制与前沿技术融合,提出在实践中将CNC控制、伺服驱动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经管学院叶雨潇结合专业实际提出“工管协同”实践模式,设计涵盖生产调度、成本控制与虚拟仿真的供应链管理项目;精仪学院杨志群建议开发光学镜头“光-机-制造”一体化实践,推动光多科深度交叉的范例教学。 
此次中心教学升级,是对2024年北洋园校区工程教育研讨会上‘分层培养、精准育人’倡议的深度响应。此前会上明确要求“以专业需求倒逼课程改革”,如今定制化课程群的落地,标志着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进入新阶段。 
未来,中心将持续梳理各学院建议,与诸学院老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同时计划在即将建设的智能产线平台上开发多维度实践教学课程,打破学科界限,通过“真实产线+虚拟仿真+双创孵化”模式,培养兼具工程能力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为适合未来产业需求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