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毕业印记|我的大学“终极答卷”
来源:    日期: Mon Jun 15 00:00:00 CST 2020      点击率: 1061

毕业季的“离歌”是六月的主旋律

一场青春的告别悄然已至

从毕业答辩开始

为本科学习生涯勾画句点

而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

“线上答辩”将成为2020届毕业生最特殊的回忆

 

毕业设计

就像是大学本科期间“最后一张答卷”

机械工程学院2016级工业设计本科生高冬琳

以两个毕设、线上线下两场答辩提交了一份出色答卷

 

2020年6月11日,我完成了本科期间的最后一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在工设学习的四年里,像这样的15分钟答辩已成了很多课程的标配,但这一次有着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次答辩不仅是对一年来毕设成果的检验,更为大学本科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现在回顾起这段“云毕设”经历,感慨颇多,虽历经坎坷,却终有所获。


孜孜不倦,一路过关斩将

“万事开头难”的道理在我的毕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早在开题环节我就经历了很多坎坷。

从本专业毕设选题的三次“更迭”,最终选择长荣集团自助打印机设计的课题,到双学位毕设数据处理尾声时电脑硬盘损坏,两项毕设成果清空,四年积攒的珍贵资料也毁于一旦。

相比于开题经历的一些磨练,疫情的突然来袭使得毕设更具有挑战性。为了做好这个企业实际项目,我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需求和现有硬件设备的尺寸。由于不能到企业实地开展调研和测量工作,只能通过拍照、拍视频、线上会议等方式熟悉现有打印机的结构和工作情况,这就增加了很多时间成本;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生产加工难度和成本因素的考虑较少,我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在美观实用与可实现或可加工之间找到平衡,设计方案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推倒重来。

1592231368823043607.jpg

1592231369460050550.jpg

而在这些不断推翻原有方案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原来平时的课程设计好比是在实验的理想状态下,我们只需要单纯从用户角度出发,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但其实,离开了概念设计阶段,考虑到设计的落地以及产品的量产,设计就变成了一道线性规划问题,可实现性是这道题的约束条件,而设计师需要在美观、功能、实用和投入成本等因素之间做出取舍,找到最优解,实现总体效用的最大化。

最终,在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工程师的鼎力相助下,我的设计方案终于得以实施,样机生产现已完成,第一批机器也正式投产,即将投入校园,这是我学设计四年以来第一次看到设计成果落地,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与成就感。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项老师、杨老师给予我的耐心指导和鼓励,感谢一同完成项目式毕业设计的队友一凡,感谢长荣的各位工程师。你们的一路同行,为我的这段毕设旅程增添了别样的精彩。

1592231369691058913.jpg

故事完结,四年廿廿不忘

经历了两个毕设的各种考验,再到从毕业季的线上线下两场毕业答辩里重新活过来,我不禁思考毕业设计存在的意义。我想,相比于我们本科生毕设研究成果对学术的边际贡献,毕设更有价值之处在于我们在过程中收获的做研究的思考方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条理以及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比起一个研究结果,我想这些更应成为我们未来不论是做学术还是做实务的坚实基础。

1592231369724047557.jpg

1592231369724097498.jpg

大四的毕业设计仿佛是大学四年的一个缩影,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磨练,就好比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一样。四年里,我们经历过无数考试与作业压力的挑战,我们会为完成好一项任务通宵达旦,也会在忙碌中找不到方向感,但经历了这些锤炼,我们成长为了更好的自己。

说到这里,我的天大故事也将告一段落,还记得四年前入学时的那篇天大故事中所写——“大学让我们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学会与人沟通交往,学会自己争取更多的机遇,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站在毕业的节点上,回想大一时的自己对大学的认识没有错,但其实四年大学生活还教给我们很多,比如如何快速学习与理解,如何克服浮躁心理,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在不如意中始终保持向上的力量,四年大学生活还使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和稳定平和的信心、拥有使命感与担当……是的,大学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与态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今后的人生。

毕业在即,虽然带不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但其实我们早已被打上深深的天大烙印。在北洋园里留下的,是相聚又别离的匆匆岁月,是记忆里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随着“线上答辩”的结束

我们完成了在北洋园的最后一项学业任务

这或许是学生时代的结束

抑或是研究生涯的伊始

无论前路如何

惟愿充满希望与光明


院长信箱 | 党委书记信箱 | 相关链接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2018-2019 机械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天津市天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