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许媛欣)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院《诗情画意谈力学》《机械工程发展史》《燃烧理论》《赛车设计与制造》四门课程入选。至此,我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总数已达16门,获批数量全校第一。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是教育部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举措。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实施以来,学院坚持将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提前谋划、精准培育、持续投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机械样板”,本批次入选的4门课程,课程类型涵盖线下课程、线上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在建设和改革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诗情画意谈力学》 课程负责人:姜楠 教学团队:王振东、马兴宇、唐湛棋、方一红、程肖岐、田砚 课程简介: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有灿烂的诗歌文化,唐宋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对力学现象的精美描写,体现了诗人对力学现象入细入微的观察与力学理性的思考。课程《诗情画意谈力学》通过欣赏古代诗词中对力学现象精湛描述的名篇佳句,将诗情画意与近代力学的发展交融在一起,将科学与艺术融于一体,使欣赏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巧妙结合,以生动鲜明的讲述方式,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把力学原理和内在规律介绍给大众,一方面传播力学知识,同时从诗歌中欣赏力学之美,体验力学趣味,感受力学魅力。以诗情画意之美,增益力学之美;以力学之美,欣赏诗情画意之美。 本课程同时也是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天津市线上一流课程,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门诗词鉴赏形式的工科专业引导通识教育课,也是国内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力学通识教育课,自2019年开课已运行13学期,国内281所学校的2万余名学生选修,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文、法、管、医、农、师范、体育、警察等学科类别学生学习。  课程案例  课程案例 《机械工程发展史》 课程负责人:孙涛 教学团队:郑惠江、康荣杰、李君兰、刘建彬、邢元、王凯峰、马家耀 课程简介: 《机械工程发展史》是天津大学建设的首批“新工科”通专融合核心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完成了多轮授课,覆盖了包括机械、精仪、过控、自动化等十余个专业。 作为工科优势高校的专业史通识课程,《机械工程发展史》立足培养学生理解世界科技的进步方式,俯瞰科技发展历程,认识自身所处环境及历史使命,厘清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课程在重塑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系统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将“通识课程+实践平台”有机融合,以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为载体,不断探索通识课程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物态文化,打造线上线下育人矩阵,讲好机械工程发展故事。 《机械工程发展史》课程今年还入选了天津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全校三项),建设成果得到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正面报道;未来课程将持续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全时空教学、全过程互动、全课程育人实现课程教学守正创新,探索、打造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识课程教学新模式。
课程教学目标  实景教学资源
《燃烧理论》 课程负责人:李君 教学团队:潘家营、王潜龙、张帆、许媛欣、李扬 课程简介: 《燃烧理论》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系统性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持续提升课程质量,为培养“双碳”背景下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能源动力专业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2021年,组建了一支包括国家优青在内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以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为目标,课程学时由32学时增加至48学时,同时学院投入约100万元对教学实践平台进行了全面升级与改造,课程建设由此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目前,课程已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国内唯一自主研发的“火焰中碳烟的光学诊断”实验平台),建立了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法,教学效果实现显著提升,在兄弟高校中产生广泛影响,示范与辐射效果显著。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以本学科在燃烧领域的杰出人才为榜样,深入挖掘“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典型案例,通过富有温度的真实事例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在“思想育人”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思政内容 《赛车设计与制造》 课程负责人:林杰威 教学团队:宋康、邬斌扬、连宾宾、鲁祯、庄哲明、任畅、戴胡伟、李万众、杨君宇、刘庆晨(企业)、闫方超(企业)、刘松涛(企业)、刘学龙(企业)、张春松(企业) 课程简介: 课程依托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四个企业实践基地,以变革性汽车技术为切口,在掌握赛车设计、制造、运营等知识的基础上,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为牵引,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运用、创造性设计、协调管理等解决赛车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程建设模式 以赛车创业公司为课程管理架构,下设技术线和运营线,每学期设置技术类项目5-6个、运营类项目1-2个,每个项目组4-6人,共同完成赛车设计、赛车制造、学科竞赛三个教学与实践模块,最终以课程作品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课程成果。  课程环节 课程与“北洋动力”大学生方程式车队融合共建,课程作品及孵化成果获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一等奖、“挑战杯”特等奖等十余项国内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荣誉,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和学生第一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作为机械工程学院“专创融合、赛课一体”的人才培养范式的关键一环,课程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形成的赛车创业生态初见成效,得到国内专家高度评价和媒体广泛报道。 学院将持续强化“金课”示范引领效应,系统输出建设范式,带动全院课程质量整体跃升;以“AI+教育”数智融合生态建设为引擎,构建高水平、前沿化、智能化的课程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迭代教学理念、内容与模式,培育更多学生喜爱、效果显著的一流课程,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孕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黑土地”,稳步推动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
|